从哪里说起呢。
一定会有足够的理由,我才会进电影院看一部电影。
因为每次从买票开始到看完离场,我感觉我都在献祭着我内心里抽出来的寂寞来点亮整个放映厅里的男女。
我觉得《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非常值得。
这是第二次我在放映厅里听到掌声,至于上一次是在哪里因为什么,我已经忘记了。
首先要说的自然是所有人都不会忽略的新拍摄和放映技术,3D+4K+120帧。
很幸运,全球也只有5套的符合这部电影的最高规格的放映设备有一套就在上海,在长宁的SFC上海影城。
老实说电影正片刚刚开始时,我并没有感受到很特别的视觉冲击,远没有当年阿凡达开场时的立体感带来的震撼那么强烈,但突如其来的惊喜才更让人难忘。
我说的绝不是啦啦队站成两排列队欢迎B班时那满眼的白花花。
也不是真命天女上台时镜头从下到上给的背影的特写。
嗯,绝不是。
我想说的是片中有一幕,排水管道的另一头突然出现了一个伊拉克人,当他正对镜头开枪射中背对着镜头的主角时,我感觉自己也被子弹射中了。有点像,游戏,像使命召唤里被突然出现的敌人射中的第一视角的自己,然后死了。我花了两秒才反应回来,这并不是游戏,并不是CG,而是真实的被拍摄下来的画面。
传统的24fps的电影技术在拍摄这样的快速的动作镜头时,因为1/24秒内被拍摄对象其实并没有固定在一个位置,所以实际上每一帧都是模糊的;现在的很多3D游戏,虽然可以做到每一帧都渲染的清清楚楚,但为了追求电影的动态效果,反过来会把原本很清晰的连续画面故意渲染成动态模糊的效果。而这部电影却反了过来,因为120fps下并不会出现传统的模糊效果,所以反而让电影画面更像渲染出来的游戏,而且是那种因为显卡性能不够没开启动态模糊效果的游戏画面,这也是很多人说电影看起来像游戏画面的原因。究竟哪一种才是电影应该的样子,也许现在因为一百多年来的习惯,观众并不能全部接受,但时间终归会告诉我们答案,至少,我们现在有的选择了。根据李安的讲法,这样的技术其实更适合拍摄没有那么多动作镜头的文戏,而动作电影,依然还是更适合用传统帧率拍摄。概括起来讲就是,人的知觉习惯,还真是贱呢。
然后回到电影本身。老实讲,这部电影的剧情即使剧透光了也完全不影响观影体验。因为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大部分需要靠你的知觉沉浸于电影中才能感受到。Sony给这套系统起的名字就叫 Immersive Digital,字面翻译是沉浸数字式。
我们在看传统电影时,无论是近景远景还是特写,我们都会自然地明白,嗯,这里是有一个摄像机镜头,在我们和演员之间。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都要通过一百多年来不断发展的镜头“语言”来说给观众听。
而所谓的沉浸式,就是,我们就是那个镜头。我们在电影人物边上看着所有剧情的发生。与普通电影的区别就像是传统的话剧与沉浸式话剧的区别,观众不再只是坐在台下置身于电影之外,我们就在电影中,虽然我们还是只能跟沿着导演设定好的轨迹。
我们看到的人物脸部特写,不再是导演用长焦镜头对准演员的脸,而就像是我们在只有10厘米的地方看着电影中人物的脸,并不需要任何的旁白,我们几乎可以直视人物的内心。
男主角跟仰慕自己的拉拉队员说,自己因为人生中最糟的一天而受到表彰,这样的感觉很不好。
我想起了逼哥,李志。他说他很不愿意在演唱会上唱《梵高先生》,因为这是他人生中最落魄的时候所写,这首代表了他最不愿意提起的过去的歌,却一次一次的被人们点起,没法拒绝。
因为别人根本不会管你是怎么想的,不会管你到底经历了什么。不管你是明星也好,英雄也好。你只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个点缀。
只有林恩的姐姐关心这些,只有真的爱你的才会关心这些。
因为我们和电影人物有可以共同的情感,并不因为我们是亚洲人而他们是美国人而有什么不同。这也是处在两大文化交界处的李安的伟大之处,他可以发现人类间共通的那部分内心,那些我们之所以是为人的原因。